勤修行、敬鬼神
(唐)吏部尚書唐臨撰 / 凡夫白話譯
節錄自http://book.bfnn.org/books2/1323.htm#a04
陸仁蒨
陸仁蒨是趙郡邯鄲人,對經學稍有研究。他不相信世間有鬼神,常想試驗到底有沒有。他向修冥想的人學過,學了十幾年,都沒能見到鬼神。後來他搬家到向縣。
有一次,他在路上見到一個人,看來像是做大官的樣子,穿的衣服和戴的帽子都很大,騎著一匹駿馬,有五十幾個侍從騎馬跟隨著,那人眼晴看著陸仁蒨而不與他交談。後來又見了數次,都只默默對望而已。如此情形經過了十年,他們也相見相望了數十次。後來有一天,這個人忽然停馬招呼陸仁蒨說:「經常與您見面,頗為仰慕,希望和您交個朋友。」
目前分類:修身造福 (362)
- Mar 06 Tue 2012 22:05
勤修行、敬鬼神
- Mar 05 Mon 2012 22:00
行善可以改變命運
行善可以改變命運
雲鶴教授著
節錄自http://book.bfnn.org/books2/1319.htm#a21
由於一切作為皆有因果報應,因此欲得善報必須努力行善,然而「善事」是什麼呢?依一般說法可以包括下列幾方面:
1、從事財施,以財物救濟貧民,照顧別人的生活。
2、實行法施,從事教化工作,宣揚有益世道人心的道理,捐印善書,勸人為善,渡人迷津,不再痴迷為惡,此種救人心靈的功德可說最大,因此馬丁路德最推崇學校教師,因為這是「最佳、最偉大、及最有用處的職業。」(見林玉體博士著:西洋教育史,文景書局),不過教師如果誤入子弟,其罪過也最大。
- Feb 26 Sun 2012 18:57
改過是積善的先決條件(了凡四訓)
改過是積善的先決條件(了凡四訓)
淨空法師講述
節錄自http://book.bfnn.org/books2/1732.htm#a04
[吉凶之兆]
人生來既不是聖人,怎麼可能沒有過失?孔子說:「過則勿憚改。」不要怕有過失,要有勇氣、有決心、有毅力改過,既使小小過失也要認真改。一般人因循苟且、得過且過,疏忽小過失,不重視小的惡念,於是小過失養成大過失,小的惡念慢慢養成大的惡念,後果不堪設想。
在春秋時代,各國的高級官吏,常從一個人的言語和行為去加以判斷,就可推算出這個人的吉凶禍福,而沒有不靈驗的。
- Feb 26 Sun 2012 12:26
謙虛才能得到福報(了凡四訓)
謙虛才能得到福報(了凡四訓)
淨空法師講述
節錄自http://book.bfnn.org/books2/1732.htm#a06
在社會上,人不能不與廣大的群眾交往,因此做人最重要的是謙虛。如果傲慢,就很難行得通。
《易經》說:
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
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
是故謙之一卦。六爻皆吉。
- Feb 25 Sat 2012 19:37
隨緣行善十則(了凡四訓)
隨緣行善十則(了凡四訓)
淨空法師講述
節錄自http://book.bfnn.org/books2/1732.htm#a05
這是了凡先生教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隨緣盡力行善。
哪些是善事?舉了十個例子:
第一、與人為善。
第二、愛敬存心。
第三、成人之美。
- Feb 25 Sat 2012 17:51
修善積德的智慧(了凡四訓)
修善積德的智慧(了凡四訓)
淨空法師講述
節錄自http://book.bfnn.org/books2/1732.htm#a05
了凡先生教導他的兒子,何謂「善」,這很重要,必須要有能力辨別。
[善的類型:]
真假、端曲、陰陽、是非、偏正、半滿、大小、難易。
許多人行善多年,學佛多年,沒有得到好果報,於是懷疑佛法不靈,轉而學其他法門、其他宗教。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發生?就是對善辨別不清,自以為是善,經過有智慧有德行的人一分析,原來這是罪業。所以,我們要想修善積德,就要冷靜觀察,辨別清楚。
- Feb 25 Sat 2012 11:59
各種不同命運的類型
各種不同命運的類型
陳柏達居士著
節錄http://book.bfnn.org/books/0876.htm
也就是凶吉的變化。
(一)有福而不能享
有的富人有錢財卻不能享受到快樂,終日為財物憂愁。這是因為他前世施捨時不能發至誠心、歡喜心。或者因為別人勸他施捨,他才勉強施捨。或者因為施捨之後,又生後悔心。(見彌勒菩薩所問經)
- Feb 25 Sat 2012 11:18
命運好壞的原因
命運好壞的原因
陳柏達居士著
節錄http://book.bfnn.org/books/0876.htm
也就是吉凶禍福的原因。
(一)十來偈
佛經上有一首偈描述人們今生十種現象的由來,這首偈叫做「十來偈」
- Feb 24 Fri 2012 22:26
心念--吉凶禍福的根源
心念--吉凶禍福的根源
陳柏達居士著
節錄自http://book.bfnn.org/books/0876.htm#a04
一、吉凶禍福的根源—心念
為什麼會有吉凶禍福的現象呢?原來只要我們一動念,我們的心地中就留下印象(種子)。所以古代人把心稱為「心地」或「心田」,真是太有道理了。
我們每起了一個善念,就會在心地中留下一個好的種子。起了一個惡念會在心地留下壞的種子。起了無善無惡的念頭也會在心中留下不好不壞的種子,將來(可能在今生或來生)遇到適當的因緣,就會開花結果。善的種子結的是快樂和吉祥;惡種子結的果實是苦惱和災禍,不善不惡的種子結的果實是不苦不樂的中性感受。所以六祖壇經上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忠心經上也說:「心為法本,心尊心使,心之念惡,即行即施,於彼受苦,輪轢于轍。心為法本,心尊心使,心之念善,即行即為,受其善報,如影隨形。」(心念是語言和行為的根本。心是一切現象的總源頭。有了惡念就會遭受苦報;有了善念,就會遭受樂報。)
- Feb 24 Fri 2012 21:40
命運的真相
命運的真相
陳柏達居士
節錄自http://book.bfnn.org/books/0876.htm
一、錯誤的見解
一般人對於命運的看法多半是有偏差的。因為大部分的人都是在「宿命論」和「自由論」這兩個圈子裏打轉。
[宿命論]
贊成宿命論的人認為:一切事情都是命中註定和神安排好的。努力的結果,只是白費心機。萬事只要聽天由命就行了,他們抱著「船到橋頭自然直」,「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態度去過日子,甚至變得消極頹廢了。
- Feb 18 Sat 2012 20:08
文昌帝君陰騭文
文昌帝君陰騭文
參見http://book.bfnn.org/books2/1282.htm
[註]
文昌帝君,現聖賢身而為說法,著《陰騭文》,以訓士子。
「陰騭」
淨空法師:就是我們做一切好事不必讓人知道,不需要讓社會大眾表揚,一表揚所做的功德就報銷了。做種種好事不讓人知道,這就是「陰德」,又叫「陰功」。
《易》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 Feb 18 Sat 2012 18:02
蓮池大師--普勸念佛文
蓮池大師--普勸念佛文
蓮池大師曰:
[彌陀經]言,
若人念佛,臨命終時,必生彼國。
又[觀經]言,
念佛之人,生彼國者,蓮分九品,蓋此念佛法門,
不論男女僧俗,不論貴賤賢愚,
- Feb 05 Sun 2012 19:15
修行的基礎--淨業三福
修行的基礎--淨業三福
淨空法師
節錄自http://book.bfnn.org/books/0155.htm#a01
淨宗學人唯一的目的就是求生淨土。生到淨土,不退成佛,這是淨宗真實的利益。
[理論:]
淨宗解門依淨土五經一論。
[正行:]
- Feb 04 Sat 2012 22:43
佛出現在世間的因緣
佛出現在世間的因緣
淨空法師
節錄自http://book.bfnn.org/books2/1192.htm#a003
佛為什麼出現在世間,又為什麼為我們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其動機與目的何在?原因確有好多,其最主要的是「以一大事因緣故」。
世間聰明人知道世間很苦,生活不好過,古今中外都無例外,但無辦法改善。第一等聰明人對問題發現了,始終找不到解決辦法。上面一大事因緣之「一」字,就是「一心」,也就是「一心不亂」的「一」。
在所有問題中,第一是念頭,妄想太多了,如何降伏?金剛經上長老須菩提問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金剛經詳解有幾百家之多,如找不到解決辦法,金剛經就不契機了。
- Feb 04 Sat 2012 17:45
認識佛教與淨土宗
認識佛教與淨土宗
淨空法師
節錄自http://book.bfnn.org/books2/1192.htm
法師講經時,一再強調,一生到西方,即能得到與八地菩薩相等的智慧、神通、德能與受用,實為難信。然而確是佛說,佛無妄語。若不仰信,誠為李炳南老居士所說:不求帶業往生,非愚即狂。
學佛一定要先認識佛教,全世界每一階層都認為佛教是六大宗教之一。佛教本來不是宗教,但是後來變成宗教了。何以說變成宗教呢?佛教在現在的社會中有五種不同的形態︰
第一、是宗教。
第二、變成了學說,稱之為哲學。
- Jan 31 Tue 2012 20:51
自度度人--香港首富何東爵士夫人往生事跡
自度度人--香港首富何東爵士夫人往生事跡
淨空法師講述
[問:]
孩子不學無術,喜愛吃喝玩樂。母親精進念佛,
請問能否把兒子不良習慣轉變過來?
[答:]
這在理論上講得通。精進念佛要念到什麼程度?要念到你兒子能感動,能回頭了,但這需要時間。往年香港的何東爵士將軍,他們全家都是虔誠的基督徒,他的母親是虔誠的佛教徒,也是一生念佛,最後把全家都轉變了。何世禮的母親往生,她是預知時至,她告訴家人她什麼時候走,要全家人念佛送她。她盤腿打坐,跟大家交代話完畢之後,大家念佛不到十幾分鐘,她就走了。她用這個方法,讓全家人回頭。
- Jan 30 Mon 2012 21:25
不說話的好處--往生實驗(黃忠昌居士)
不說話的好處--往生實驗(黃忠昌居士)
深圳向小莉那個小道場裡的黃忠昌居士,三十多歲。他發心試試看,聽說三年可以往生,他說我就念三年佛,看看行不行,來給大家做個樣子。閉關三年,向小莉護持。三年止語,不說話,他不跟人說話,別人也不敢跟他說話,三年。結果兩年十個月,還差兩個月滿三年,他預知時至往生了,沒有生病。往生的瑞相非常好,留下了舍利。他還有篇文字勸大家,「止語的好處」,這是他的心得。這是給我們做出證明,確實真正想求生淨土的話,三年成功了。
忠昌居士,1968年出生於廣東省惠州。2001年於深圳信德圖書館成立時,至道場做義工。2003年中秋,發心止語念佛,立志為大眾作念佛三年決定往生的典範。精進好學,每天念佛十一小時,專聽老法師講《無量壽經》六小時,從無間斷。全經反複聽了五次。黃居士修行最大的長處是能每天認真懺悔、反省改過,聽經聞法後即徹底放下,依教奉行。自發心精進念佛起,生病發燒,即斷絕飲食,一心念佛,從不吃藥,安然度過。
2006年6月8日黃居士晚上發燒,不僅拒絕醫藥,一反常態的,連滴水也不沾。6月9日上午,圖書館負責人徵得黃居士本人同意,送醫治療。檢查結果是肺部嚴重感染,有生命危險。醫生說,黃居士從進醫院開始,神智始終清楚,口中不停念著阿彌陀佛,從無間斷。
6月8日晚上,圖書館負責人曾於夢中見到一男子要走,請為他安排時間,希望不超過9日下午五點。因他第一站要到香港,在老法師講經時謝恩。果然,黃居士於6月9日下午4時50分往生。足以證明古大德於往生傳記所記載,真信切願,三年念佛決定往生之語,真實不虛。信德圖書館成立於2001年至今,黃忠昌居士已是第三位往生西方的典範。
- Jan 23 Mon 2012 17:34
一句阿彌陀佛能消災解怨
一句阿彌陀佛能消災解怨
林看治老居士著
節錄自http://book.bfnn.org/books/0526.htm#a47
[車身故障念佛有效]
黃寬珠師姊,是九蓮班的副班長,她是一位大慈大悲的師姊,也是四十八願的願主。家住臺中市原子街,是一個佛化家庭,很發菩提心的,平時專門勸人念阿彌陀佛,並且善巧方便度人,鄰近若有小孩受驚不能入睡,都抱來請她加持大悲咒,小孩就輕鬆地能睡了。大約八年前,有一天,我到師姊家裡玩時,看到一位青年女子手抱一個娃娃,要求師姊為她念大悲咒,念畢她還勸那婦人說:妳抱娃娃餵乳的時候,也要常念「阿彌陀佛」,你孩子就好帶養;其實何時何地都可以念,掃地、洗衣,乃至走路的時候,一步一聲,都可以念阿彌陀佛,這樣妳家中就平安無事。師姊又問她:「妳先生做什麼職業?」那女子答是「貨運司機」。師姊聽說,又很懇切地對她說:你回去一定要教妳先生念阿彌陀佛,萬一逢到災難,或危險的時候,就要大聲念「南無阿彌陀佛」便可消災免難。那女子倒頗有善根,又很聰明,回家後真的把師姊教她念佛的一大套說給他先生聽,教他先生在開車時要念,危急時更要大聲的念佛,準能轉危為安云云。
過了一個月,我到師姊家裡通知四十八願要開會的消息,又不期而再遇上那天手抱娃娃的女子,手裡仍抱著娃娃,還陪著她的先生同來,滿面笑容的拿了香花果品,說是要來禮拜阿彌陀佛,反使師姊一時莫明其妙起來。原來那位先生因為聽了妻子的勸告,開車時念佛得到了感應,他說:「多謝居士的慈悲,教我太太念佛,還教她勸我也念佛。我昨天載了一大車的青菜到臺北去,回程的時候已經是半夜二點多鐘,當來到中壢與桃園之間一條十字路口,忽然之間,車子不能動了,怎麼開都是開不動,很奇怪的是在那四肢疲乏,精神恍惚,無可奈何的時候,忽然想起居士教我太太念佛的事情。當時我是坐在駕駛座上兩手握住方向盤,有點瞌睡迷迷糊糊地口念出聲說:我內人,去原子街信佛的居士那裡,教她在煮飯、掃地的時候要念阿彌陀佛,抱娃娃乃至洗衣服也要念阿彌陀佛;教我在危險或遇災的時候更要大聲念「南無阿彌陀佛」!當我說到這裡,真是莫明其妙,在一剎那間,貨運車自然而然轉動起來,向臺中方向走了,我立刻驚醒,另一車掌亦正在瞌睡,這時也清醒過來,不到天明,就安然回家了。」
- Jan 22 Sun 2012 23:15
出生入死--十殿閻王刑罰因由
出生入死--十殿閻王刑罰因由
節錄自http://book.bfnn.org/books2/1471.htm#a04
[第一殿、秦廣王]
秦廣王的業務,專管人間的長壽與夭折、出生與死亡的冊籍;統一管理陰間受刑的吉凶。
凡屬善人壽終的時候,有的接引往生天堂,或西方極樂。
如果是功過兩半的的男人、女人,死後送交第十殿,發放投生人間,有的男人轉生女人;有的女人轉生男人。各按照在世時所造的業力、因緣,分別去接受果報。
- Jan 20 Fri 2012 23:56
得失禍福之間
得失禍福之間
節錄自http://book.bfnn.org/books/0699.htm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一語出自《老子‧五十八章》,一般寫作「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意思是說禍與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轉化。禍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禍的因素。也就是說,好事和壞事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在一定的條件下,福就會變成禍,禍也能變成福。
最能說明禍與福之間可以互相轉化的例子莫過於一則「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寓言故事,它出自於《淮南子‧人間訓》。
古詩中說:「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做事情成功之時,無須洋洋得意;碰到困難與挫折之時,也不必灰心喪氣。如果不執著問題的表象,用另外一個角度來冷眼看人生,那麼得失也就不必在短時間內立即判斷,因為所有的問題中都潛藏著陷阱和機會。
[延壽未必可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