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隱形冠軍
全世界最一板一眼的民族,卻可以打造出賓士還有時間逛花園,這,就是德國,古埃及神話的不死鳥。德國中小企業如何從病夫變身隱形冠軍?台灣、德國都是中小企業組成的國家,為什麼命運大不同?
台灣128萬家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幾歲?答案是:13年。也就是說台灣中小企業就像「一代拳王」,往往還沒接班就在第一代畫下句點。
為什麼台灣中小企業只能當「一代拳王」,沒接班就關門大吉?原因在於「家族企業包袱太重」。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營運長周建宏分析,最大問題是一二代的觀念衝突,不管是一代不放手、老臣搞不定、二代對超越變革太執著,或家族太複雜,誰接班都談不攏,更不必說經營、所有分權,最後走向出售。
包袱太深的,還有台灣企業偏好「打短線」的性格,碰到問題先自我壓縮,太強調效率卻忘基礎研發,跟競爭者們不斷破壞價格,讓產業生態盪到低谷。殊不知放長線、了解消費者口味才是市場真理。
把眼界拉到地球另一端的日耳曼民族,台灣、德國都是中小企業組成的國家,為什麼命運大不同?
[德中小企業的成功關鍵]:懂得永續的「隱形冠軍」
德國有99.7%企業是員工500人以下、年營業額5000歐元以下的中小企業,創造了70%就業機會,不僅營收占所有企業43.2%,歐債風暴時就業率還提升1.6% 就業機會,許多家族企業執行不裁員策略,更是幫助德國度過難關的諾亞方舟。
中小企業(mittelstand)在德語裡,意思是「中堅企業」,它指的是一種心態、文化,不只是統計或經濟的意涵,代表重視中產階級的理念價值、對細節的堅持、保守財務政策、勞資生命共同體的關係。
德國人解釋「職業」(beruf),帶有上帝任命志業的意味,這也是德國能成功推動技職雙軌教育的原因,因為他們以掌握專業技術並出色工作感到驕傲,這也是他們自尊心的由來。
「隱形冠軍」德國中小企業,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長年研究隱形冠軍的赫曼‧西蒙教授調查,全球2734家經營成功的中小企業,有1307家來自德國。分析德國與台灣,比企業接班,德國更主動任用經理人,但花在處理內耗時間相較歐美竟低了40%;比永續,台灣上市櫃公司才有長期策略,但德國企業就算沒有上市,也能放長線經營歷久不衰;比創新,德國人積極投資基礎研發,而台灣即戰力雖強,卻偏好打短線,往往陷入低價競爭迴旋。
在台灣中小企業深陷家族包袱而接不了班時,或許可以借鏡德國。傳家8代鉛筆老牌把家族當寶物,像「浮士德」在技術上追求完美、永不滿足;堅持傳統工法的3代玻璃公司,三思技術傳承後選擇相信專業,經理人接班也沒問題;7代的塑膠大廠不像商人像科學家,只在乎產品創新,還要點綠成金創造永續價值。
這三型,是德國企業的最佳寫照,三家企業的最大共通點,就是不斷在各自專業領域中向下挖掘,從跨國布局在世界橫向發展。台灣,能不能在其中捕捉到未來改變的可能身影,扭轉家族即包袱、打短線的思維?
[德國現場1]:
一支鉛筆如何拼過1元競爭?追求完美、永不滿足的浮士德企業
一支鉛筆如何拼過大量製造的低價競爭?德國鉛筆老牌Faber-Castell 的70歲營運長Count Anton Wolfgang Lothar Andreas會這麼做:為證明品質,把144支鉛筆從百年城堡扔下卻毫髮無傷;為經營品牌,一支用240歲的橄欖老樹和白金製的鉛筆,要價新台幣40萬還銷售一空。
已有250多年歷史、梵谷都曾用過的Faber-Castell,分公司遍布馬來西亞到巴西,全球有7000名員工。第8代接班人Count外表看似嚴肅,實際上他是個瘋狂追求完美的「浮士德」,這些舉動就是要證明他的信念:「專注技術最重要,如果推出低價高品質的產品,就是企業走向結束的開始。」
談起二戰被炸毀、父執輩的辛苦,Count還會眼眶泛淚,對他來說,經營家族企業不只是一份工作,因此他不會賣掉公司,更拒絕上市誘惑。儘管擁有哥倫比亞大學MBA學位的優秀接班人Charlie等在後,這個寶刀未老又熱愛工作的Count卻說:「我知道人生有限,但我總是說,90歲開始,我每天改上半天班!」
[德國現場2]:
傳統產業如何交班專業經理人?堅持傳統、著眼未來的沉思者企業
高雄美麗華站「光之穹頂」的華麗玻璃大廳,就是出自這間玻璃公司之手:Glashutte Lamberts。在這間歐洲僅存堅持口吹玻璃工法的企業來看,玻璃的魅力,就是不斷思考如何傳承恆久不變的生產工序。
Lamberts公司執行長Hans Reiner Meindl說:「我們是世界上唯一一家曾生產5000種以上顏色的口吹玻璃,比位居第2的法國競爭者至少多出1倍。」擁有相關產業經驗的Meindl非家族成員,2009年從經營28年的二代Stephan Lamberts接手成為第三代接班人。Meindl認為,Lamberts的未來在口吹玻璃專業技術與人力的累積,這也是Lamberts家族願意將企業交給經驗豐富外人的原因。
儘管作品遍布紐約、華盛頓、香港國際機場,年出口量達60%,這間位於德國巴伐利亞小鎮瓦爾森的工廠,還是堅持著70名員工、口吹玻璃工法。不過Lamberts近來也開始嘗試與藝術家合作,這也是揭開隱形冠軍面紗現形的挑戰。
[德國現場3]:
百年企業如何快速創新?產品創新、點綠成金的科學家企業
你很難聯想,德國Schoeller公司總部溫暖米黃色外牆、深藍色屋頂的城堡外表下,做出來的產品卻是超市常見裝蔬菜的塑膠箱,和熱炒店裡一籃籃的啤酒箱。
說到全世界塑膠飲料箱產品,幾乎可以說都跟這間超過300年歷史的家族企業,全球有3000多名員工的Schoeller公司有關。Schoeller公司的變革從第6代Alexander Schoeller開始,1959年,工程背景出身的Alexander,是第一個把飲料箱從木製換成塑膠製的人。1982年,第7代Martin和Christoph接班,這對兄弟把企業帶往綠色創新,從可回收塑膠包裝科技、再生能源、塑膠製品到創投機構,開枝散葉結果,讓事業體年營業額20年內成長11倍。
接管300年7代複雜的家族體系,許多人或許感到暈眩,但Martin和Christoph曾在「德國之聲」報導一起現身,兄弟倆一人主導研發,一人主導行銷,Christoph說:「能和可以100%相信的人一起工作是很有趣的事,兩人共同決策的結果,往往比一人要來得好。」
擁有歷史與法律學位、Martin的兒子24歲Alexander,也將和他的兄弟們進入企業見習,等在他們眼前的挑戰,除了必須跟上父親,找到自己的位置,還有如何在現有2000種塑膠產品上持續創新,這對Schoeller公司來說是最重要的事。
面對全球化競爭,追求完美的浮士德、堅持傳統的沉思者、點綠成金的科學家,帶領家族和企業走過百年。看完德國,或許你可以想想:家族之於企業是包袱還是資產?想釣大魚要打短線還是放長線?這些德國百年企業的選擇,是把家族視為資產,把技術視為至寶;這些隱形冠軍之所以活下來,在於他們做好該做的研發、懂得聚焦、持續創新。儘管文化不同,借鏡德國,值得台灣企業共同思考:你的價值是什麼?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