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佛學常識課本(二)
李炳南老居士著述(淨空法師老師)
節錄自
http://book.bfnn.org/books2/1712.htm

[第十三課  本性]

真性是眾生本有具足的萬德萬能,所以叫做「本性」。但是從無始以來,染了虛妄,蓋住本體,具足的德能,就不能顯現了。

虛妄名曰「無明」,這是比喻。性如鏡子,本來光明,染了塵垢,就掩蔽了光。塵垢就是鏡子的無明,虛妄就是真性的無明。

為什麼真性無始就有虛妄?這還得另舉一喻:金是從礦裏出的,卻是無始就與塵沙混雜;真性染虛妄,也是這箇道理。

鏡子去一分塵垢,放一分光明;去十分塵垢,放十分光明。真性去一分虛妄,顯一分德能;去十分虛妄,顯十分德能。可知為善為惡,是真性染淨的關係;超昇墮落,也是真性染淨的關係。

礦金經過熔煉,汰去塵沙,以後自不再為塵沙混雜;真性經過修持,斷絕虛妄,以後自不再被虛妄染汙。

[第十四課  煩惱]

本性光明名「」,無明蓋住名「」。無明愈蓋愈厚,本性愈迷愈深,這樣就失了自在,稱作「煩惱」。其實無明與煩惱不是二事,無明是說因,煩惱是說果

煩惱有「根本」與「隨起」的分別。若按《百法明門論》來說,根本煩惱,共有六種,這是應該先知道的。

一名「」,就是貪愛五欲六塵,不肯暫捨。
二名「」,就是有不如意的事,便發怒氣,或是憎惡。
三名「」,就是昏昏迷迷,不明事理。
四名「」,就是自高自大,輕慢他人。
五名「」,就是對於實事實理,猶豫不定,似信非信。
六名「邪見」,就是顛倒邪正,謗無因果。

因為這些煩惱,迷住本性,以後起心動念,皆是煩惱來用事,自然多造作惡業,長受苦的果報。

[第十五課  菩提]

無明蓋住本性,是由覺入迷,名「起煩惱」,從此就入了生死苦海。本性要求解脫,是由迷轉覺,名「發菩提」,仗此能達到涅槃樂岸。

了知煩惱是性的賊,必借菩提來充門衛。但是防賊不是偶爾的事,總要隨時加以警覺,稍一疏忽,賊就會衝進來。菩提也須時刻發心,若稍懈怠,煩惱就來纏縛本性。

煩惱是本性從來的冤家,菩提是本性原有的能力,卻是地位相反,互不相容,各有各的相當力量,雙方交爭的勝敗,全在發展力和相續力。菩提若不住的發展相續,自然能斷除煩惱;煩惱若不住的發展相續,也會挫毀菩提。

[第十六課  涅槃]

涅槃」譯為圓寂。「」是一切德能圓滿;「」是不生不滅,萬緣寂靜。

本性原自清淨,這名「本覺」;染了無明,變成「不覺」。發菩提心,稱作「始覺」;證得涅槃,是「究竟覺」。

證涅槃後,即得「常、樂、我、淨」四種淨德。脫了出胎、入胎輪迴生死,纔是真的常存;既不生死又具德能,纔是真的安樂;離開四大和合假相,獲到佛性自在法身,纔是真的我體;從後不受欲塵,及一切煩惱的染污,纔是真的清淨。

得到真我真樂,這就是「圓滿」;得到真常真淨,這就是「寂靜」。

[第十七課  漏無漏法]

」是向外泄漏的意思。這漏是說的煩惱,不過取一比喻。假如一箇水缾,若有孔洞,那水是要向外漏的。

漏有四種解釋:
一、由眼、耳等六根不斷攀緣欲塵,引的生起煩惱,向外泄漏。
二、煩惱比缾破處,心比注水,只有煩惱,就有漏心。
三、因起煩惱,正道就會漏失。
四、因有煩惱,就能漏落生死。

世間諸法,未知煩惱為害,不思斷除,不問事是善惡,總是有漏的。出世法,就是專斷煩惱,證取涅槃,所以名為無漏的。

[第十八課  五眼]

眼比鏡子,能照事物,不但能見,並且能察。有形的物體,見須用眼,這名曰看。無形的事理,觀察須用智慧,這也名看。既統曰看,不問見與觀察,就不妨說是眼的能力。

五眼是「肉、天、慧、法、佛」等。
肉眼」就是只見有形色的,肉體眼睛,遇暗遇阻,就不能見了。
天眼」不問遠近晝夜,都能見到,是無阻礙的。
慧眼」能看破假相,識得真空之理,不致誤假當真,著迷顛倒。
法眼」是世出世間一切法門,都已徹了。
佛眼」是兼有前四種眼,能以圓融。

前兩種眼,卻是實用眼睛來看。三、四兩種,就是用智慧觀察。後一種用眼用智,圓融無執。

[第十九課  六神通]

「神」是神奇不測,「通」是通達無礙。有了這樣的能力,那就得到自在了。

一、「神足通」,是自身變化隨意,遠近飛行自在。
二、「天眼通」,是遠近晝夜都可看到。
三、「天耳通」,是遠近聲響都能聽到。
四、「他心通」,他人心裏的念頭,都能盡知。
五、「宿命通」,自己及他人若干前生的狀況,能以曉了。
六、「漏盡通」,就是斷盡煩惱,得了解脫。

得到神通,大略可分二種原因:
一、是「報得通」,就是依靠報身自然感得來的,
    如諸天有前五通,鬼神也有小通等類。
二、是「修得通」,如阿羅漢證得六通,外道仙人修得前五通等類。

但是神通也有究竟、不究竟的分別,只有前五通,是不究竟的,若得漏盡通,纔是究竟。

[第二十課  三皈依]

」是歸順投託,「」是依靠仗賴。眾生在娑婆世界備受諸苦,生死海裏頭出頭沒,這樣的環境中,一切不得自由,不得解脫,是必歸順一種聖教,依靠著尋一箇出路。

這必須仔細審察,真能解決諸苦及生死的聖教,纔可皈依;免得走錯了路,反而苦上加苦,越墜越深。

」是天中天、聖中聖,萬德萬能的。
」是經典,一切諦理說的無餘無欠。
」指出家受具足戒的比丘,是依照教義自修化他的實行者。
這名「三寶一體」,是應當皈依的。

「皈依」就是以三寶為師,要依著三寶指示的教法去作,求到一箇光明的歸宿。

[第二十一課  五戒]

眾生我見太重,一切動作,往往有害對方。現造惡因,將來定受苦果,合起來看,正是損人損己。

」是「禁止」的意思,就是損害對方的事,不許去作。不造惡因,也沒苦果,合起來看,正是利人利己。

一、「不殺生
凡是動物,皆愛生命,若被殺害,皆有恐怖,皆有痛苦。應該發同情心,所以要戒。

二、「不偷盜
明搶暗竊,固然是盜,就是對方未曾許可,自動檢取,也稱作盜。使他損失,又傷自己的廉潔,所以要戒。

三、「不邪婬
正式夫婦同居以外,男女須要嚴分界限。姦邪的行為,最是無恥,又能擾亂社會,破壞風化,所以要戒。

四、「不妄語
有的說無,無的說有,皆是欺騙他人。正直人要說真實話,所以要戒。

五、「不飲酒」 這件事好像不與對方相干,但是醉了以後,心性就會迷亂,便要妄作非為,所以要戒。

[第二十二課  十善業]

」是眾生造的一切事業。這業有善有惡,凡夫知見不正,卻還辨不清楚。有些人不斷造惡業,能自覺悟的,實在很少。這事雖然複雜,佛經裡也有箇簡單標準。這須分三類來說。

第一是、身的動作
犯的惡業有三種:
一、殺生,就是自出生以來,直接間接殺的生物。
二、偷盜,就是檢取非本分應得的財物。
三、邪婬,就是不合理的行婬,正式夫婦若不論時間,不管地點,也是邪婬。

抬手舉足,造這樣的業,豈不是箇惡身?若能不犯這三種惡業,纔能稱是「身善」。

第二是、口的動作
 犯的惡業有四種:
一、妄語,就是欺騙人不實的話。
二、兩舌,就是對甲乙兩方挑撥是非。
三、惡口,就是罵人的穢語,及粗暴傷人的話。
四、綺語,就是演說婬穢的話。

搖唇鼓舌,去造這樣的業,豈不是箇惡口?若能不犯這四種惡業,纔能稱是「口善」。

第三是、意的動作
犯的惡業有三種:
一、貪,就是貪愛五欲,迷戀不捨。
二、瞋,就是稍不隨意便生怨恨。
三、痴,就是迷惑顛倒,不信因果。

起心動念,去造這樣的業,豈不是箇惡意?若能不犯這三種惡業,纔能稱是「意善」。

[第二十三課  四諦(一)]

」是真實道理,絲毫沒錯的意思,有「苦、集、滅、道」四類,這須要分開說明。

「苦」是心、身受到的痛苦。
種類很多,略說分「已定」、「未定」兩種。

(甲)已定的苦有八:
一、生苦,在母腹中作胎的時候好像坐牢獄。
二、老苦,風燭殘年,身體衰敗,精神昏沉。
三、病苦,臟腑傷損,皮肉瘡癰,全身疼痛。
四、死苦,絕命的時間,風刀解體,又好像生龜脫殼。
五、愛別離苦,父母夫婦子女兄弟眷屬,不是生別,就是死離。
六、怨憎會苦,冤家仇人,偏要時常遇到。
七、求不得苦,希望富貴平安的事,隨了心願的很少。
八、五陰盛苦,因有這假心、身,就時刻愛取欲塵,如火不息。

(乙)未定的苦:
就是水、火、旱、潦、大風、地震、賊盜、刀兵、牢獄,這些天災人禍。

「集」是心、身積聚的罪惡。
心裏起的「貪、瞋、痴、慢」等煩惱(參第十四課),
身口造的「殺、盜、婬、妄」等惡業。

「滅」是清淨寂滅。
聲聞、緣覺得的小涅槃(參第九課),既除了已定、未定兩種苦,也脫了生死輪迴出頭沒苦(參第八課)。

「道」是法要,也就是依著修行的門徑。
在這一諦裏有三十七道品,分為七科,便是「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等,義理很繁多,必須專列一課,分別述說。

[第二十四課  四諦(二)]

四諦有兩重因果。「苦、集」二諦,是說的世間因果;「滅、道」二諦,是說的出世間因果。

苦、是得到的惡果;集、是造作的惡因;滅、是得到的樂果;道、是脩種的樂因。這要明白:凡是受果,必有前因。

這箇法門,是佛成道以後,在鹿野苑初次說的;連續著說了三次,稱作「三轉法輪」。

第一次,只說苦、是有逼迫性的;集、是有招感性的;滅、是可以證的;道、是可以脩的。這次的說法,名曰「示轉」。上根的人聽罷,就覺悟了,起了信心。

第二次,說苦、汝應該知曉;集、汝應該斷去;滅、汝應該去證;道、汝應該來脩。這次說法,名曰「勸轉」。中根的人聽罷,也得覺悟,發起信心。

第三次,說苦、我已知曉了;集、我已斷除了;滅、我已證到了;道、我已修過了。這次說法,名曰「證轉」。下根的人聽罷,纔有覺悟,肯發信心。

[第二十五課  三十七道品(一)]
(此即前課四諦法之道諦)

(甲)四念住

「念」是觀念,「住」是安住。這是用智慧把妄心安住在某一處,不讓他迷惑散亂,使對宇宙人生得一箇正確認識。

(一)「觀身不淨」 自身後來有九種現相,宜於常常提念:一、死,二、脹,三、青瘀,四、膿爛,五、壞,六、血塗,七、蟲噉,八、骨鎖,九、分散。觀他有五法,即「種子、住處、相、體、畢竟」,俱不清淨。

(二)「觀受是苦」 身、心本有八苦交煎;逆境現前,更有飢渴、寒熱、勞役、刀杖的逼迫,這是苦上加苦,名曰「苦苦」。偶有假的樂來,總是要散的,散時仍感覺苦,名曰「壞苦」。不苦不樂的境雖好,但是剎那變遷,保持不住,這還是苦,名曰「行苦」。

(三)「觀心無常」 念頭起滅,變遷無常,對於一件事,忽然歡喜,忽然又厭惡,一念纔去,一念又來,好像波浪滾滾,這樣就教八識田裏撤下許多生死種子。

(四)「觀法無我」 這「我」字當主體解。應知一切事物,皆是眾緣和合,現出一箇假相,並無自體,這是萬法的真相。

[第二十六課  三十七道品(二)]

(乙)四正勤

「正」指正當的事業,「勤」是不懈怠的去作。凡一切善的事業,皆是正當的;惡的事業,就不是正當的。

善的事業,須要勤作;惡的事業,更須要勤斷。並且要把「身、口、意」三業合起來省察,纔得究竟。

(一)已經生起的惡業,要勤懇的把他除斷。
(二)還未生起的惡業,勤懇的防備,不使他發生。
(三)還未生起的善業,勤懇的使他生起。
(四)已經生起的善業,勤懇的再使他增長。

[第二十七課  三十七道品(三)]

(丙)四神足

「欲、勤、心、觀」是四種禪定。「神」是神通,「足」是身的兩足,這是比喻話。身能起立,全依兩足;神通的發生,全是依靠禪定。

上來的四念住、四正勤,修圓滿了,就可發生四種善根:

一、煖法,
聖道比火,見火必先和煖;見道以前,也有一番和煖氣象。

二、頂法,
好比到了山頂,說不定要進要退;是說行人雖然進到高處,仍要提防退轉。

三、忍法,
決定四諦是最勝的法,把心安住了。

四、世第一法,有漏的智慧,已達到極處,再進一步,就得無漏智慧。但是這四善根的進級,仍是要修觀四諦作成的。

在四善根上,依著很勝的希望力,修到的定名「欲」;依著精進力修到的定名「勤」;依著一心止住力修到的定名「心」;依著觀察力修到的定名「觀」。能修到這四種定,自然會發神通。神足的名稱,是總合因果來說的。

[第二十八課  三十七道品(四)]

(丁)五根五力

根力都是譬喻。「根」譬樹木有根,纔能生長;「力」譬樹根堅固,才能茂盛。二緣和合,纔能開花結果。求道若能立住根本,再得了堅固力,纔能得到道果。

(一)信根,信四諦聖道,合三十七道品等,理皆真實。
(二)進根,精進求道,決不休息。
(三)念根,把心安住在道上,不起雜想。
(四)定根,心與道合,不向外散。
(五)慧根,視察四諦的義理,很能了悟。有這五箇字,就是道心長了根。

(一)信力,是不受一切外道邪說誘惑,不為環境改變。
(二)進力,是能不怕困難,打破一切,勇猛前進。
(三)念力,是偶起雜念,立即斷去,不使他相續。
(四)定力,是內心不動,且能離開外境的攪擾。
(五)慧力,是能破除無明,心得解脫。如能作到這樣,就是五根生了力量。

[第二十九課  三十七道品(五)]

(戊)七菩提分

「菩提」是覺的意思,這是得了無漏智慧,修行的七種方法,也名曰「七覺支」。

(一)「擇法覺」
一切事理,要用智慧觀察,能以明白,那是真假,不致錯誤。

(二)「精進覺」
佛法固須精進,要能明白,無益的苦行,不去妄作。

(三)「喜覺」
心得佛法,自然喜歡,這名「法喜」。要能明白,法有了義,有不了義,必須認得準確,不可顛倒。

(四)「除覺」
煩惱必須斷除,要能明白,煩惱與菩提非一非二,不可錯損菩提。(此一另解法)

(五)「捨覺」
一切境界,如夢如幻,要能明白,虛妄不實,既已捨去,不宜再去追想。

(六)「定覺」
禪定有世間禪,出世禪多種,要能明白,世間的禪,報盡還墜,不了生死,不可貪著。

(七)「念覺」
這念有觀察的意思,好比醫生診病;前六覺好比藥品。修行要定慧平均,定偏了就昏沉,當該用擇、進、喜來提起;慧偏了就浮動,當該用除、捨、定來安穩。

[第三十課  三十七道品(六)]

(己)八正道分

「正」是不偏邪,「道」指涅槃的法門。這八種道,就是無漏的法。

(一)「正見」
四諦各有四行相觀,合成十六行觀,名曰「無漏行觀」(甚繁不述),能修此觀,見解纔得正確。

(二)「正思維」
用無漏智發動思維,不是識心發動妄念,這種思維,能以斷惑證真。

(三)「正語」
是口不說「妄語、惡口、兩舌、綺語」四種惡業。

(四)「正業」
是身不犯「殺、盜、婬」三種惡業。

(五)「正命」
出家眾戒五種邪命(詐現異相、自說功德、占相吉凶、高聲現威、說得供養),在家眾不作惱害眾生,或迷惑眾生的職業來謀生活。

(六)「正精進」
是對趨證涅槃的道,勤加修行。

(七)「正念」
是專念證心的正道,合萬行的助道法。

(八)「正定」
是修出世間禪定,遠離有漏禪定。

[第三十一課  十二因緣]

「因」說事的原素,「緣」說果的促成;這是窮究眾生涉歷三世,輪迴六道的由來。

(一)「無明」
是本性從無始一念不覺,起的煩惱。

(二)「行」
是依著無明造的善惡事業。這是「過去」世的二種因。

(三)「識」
是過去二因,混合入胎的神識。

(四)「名色」
是神識依父精母血生起的胎體。

(五)「六入」
是二、三月後漸長成六根。

(六)「觸」
是胎出生以後,在二、三歲時,與外界的接觸。

(七)「受」
是六、七歲時,漸能分別苦樂。這是「現在」世的五種果。

(八)「愛」
是十歲以後,依苦樂的感覺,愛把苦離開,愛把樂接受的一種思想。

(九)「取」
是成人以後,愛欲發展,便執取不捨一切的造作。

(十)「有」
是依愛的思想,取的造作,遂有了種種的業力。這是「現在」世的三種因。

(十一)「生」
是依著現在的業力,牽著將來去投生。

(十二)「老死」
憂悲苦惱,是既有了再生身,就免不了受這些悲苦。這是「未來」世的二種果。

[第三十二課  六度]

「度」的意思,是說眾生在生死苦海裡,要度到涅槃樂岸上。有六種方法,按著去作,就可達到目的。

(一)「布施」
是用自己財物或某事,分布施給對方。略舉三種:

一、財,用財物賙濟缺乏的。
二、法,說法使人得益。
三、無畏,救拔眾生的厄難。

(二)「持戒」
是應止的應作的,都遵守戒律去辦。事相甚繁,略說三聚:

一、攝律儀,所有戒條謹持不犯,就是「諸惡莫作」。
二、攝善法,就是「眾善奉行」。
三、攝眾生,就是「救護眾生」。

(三)「忍辱」
是忍耐一切逆境的逼迫。略舉二種:

一、耐世怨害,忍受有情侮辱戕害等事。
二、安受眾苦,忍受時緣飢渴寒熱等事。

(四)「精進」
是磨勵身心,進修前後五度。略舉三種:

一、披甲,發了大心,不畏一切,好像穿上鎧甲,不怕衝鋒。
二、有勇,聽到難斷的事,難能的事,心不怯懦。
三、不退,遇到任何障礙,決不退轉。

(五)「禪定」
是止住散亂的妄心,使他寂靜觀照。方法繁多,不能枚舉。修那一門說那一門,不修,說也不懂。在這裏只好舉出三大類的總名,略知他的大概而已。

一、世間禪。
二、出世間禪。
三、出世間上上禪。

(六)「般若」
是證得的智慧。略舉三種:

一、實相,離一切虛妄的性體。
二、觀照,能以照察實相的真智。
三、方便,能以分別諸法的權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urtis388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