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夫修行應當先求往生後來度人

復潘對鳧居士書二(印光大師)

http://www.minlun.org.tw/haihui/data/56/index.asp?t1=2&t2=0&t3=77

某居士去年去世,彼先妄發大心,要在此世間度人。九年至山被光呵斥,似乎轉念。故後,其子訃來,言睡三日,不食不語遂逝。看此光景,殆非往生之相。是以欲求往生,當放下此世間。並放下過分之狂妄心。(如同菩薩在生死中度脫眾生,此須自己是菩薩始得,若自己尚是凡夫,便欲擔任此事,不但不能度人,且不能自度。世間多少善知識,皆受此病,尚謂之為有大菩提心。須知此心先求往生則有益,以此不求往生,須是菩薩則可,否則為害不淺。)

過分之狂妄心,為真修行者之一大障礙,不可不知。

再者某居士之為人,過於好名。故其所作之書,全仿佛經之口氣。其以凡濫聖之過,殊非淺鮮。故致宏法之功,不得實益。百年身世,瞬息即逝。但祈專心致志於念佛求生,則某居士即為一大警策也。

〈白話文〉

某居士去年已經去世了,他先是狂妄地發大心,要在這個世間度人,不肯求生西方。民國九年來山上,被印光呵斥,似乎轉變了念頭。他死後,他兒子訃信來,說某居士昏睡了三天,不吃不言就死了。看這個情形,恐怕不是往生的兆頭。所以說想要求往生西方,必須要放下這個世間,並且放下過分的狂妄心。(比如菩薩在生死中度脫眾生,必須自己是已經解脫生死的菩薩才行。如果自己還是凡夫,就想要承當廣度眾生的大任,那麼不但不能度人,連自己也不能度脫。世間多少善知識,都受到了這種想法的禍害。還以為自己有大菩提心。要知道先求往生則有利益,不求往生只想要在這個世間度人,必須是證果的菩薩才行,否則為害不淺。)

過份的狂妄心,是修行人的一大障礙,這一點不能不知道。

再者某居士的為人,過於好名。因此他所寫的書,全部仿照佛經的格式和語氣。這種以凡夫濫充得道聖人的罪過,實在是非同小可。所以致使空有弘法的功用,不能獲得實際的功德利益。人生在世一輩子,瞬息之間就過去了。請專心致志念佛求生極樂世界,某居士未能往生的教訓就是一大警策啊。——佛弟子  敬譯



萬德莊嚴菩薩道(如本法師)

http://fawang.hihosting.hinet.net/jupen/book/book_07.htm

何謂悲增菩薩?所謂悲增菩薩者,就是重於悲心的菩薩,所謂:菩薩但從大悲生,不從餘生,菩薩於此初發心。

此悲增菩薩,於上求佛道與下化眾生,皆以大悲心為前提,往往缺乏智慧的開導,有時候不能與中道相配合,因此,不能把事理處斷很圓滿,顧此失彼,顧彼失此,美中不足,仍然有缺陷故,再嚴重者,佛門稱之為『敗壤菩薩』,就是憑著勇猛的發心,與悲心的流露,對於佛教之教義,似懂半懂,盲修瞎鍊,沒有智慧引導,易於闖禍。

此輩發心菩薩,重於悲心的增上緣,多少存留感情之意,常為別人著想,忘了自己的境界尚不足,因此為了度化他人,反而自己有墮落的危機!如自己不能游泳,想要救沉溺的人,隨時皆有生命的威脅,所謂:泥菩薩過江。正如此意;菩薩行者,功夫不足,智慧淺薄,自度尚不能,焉能度人!

大智度論云:『凡夫未斷惑,因而發願,歷歷生生,欲留娑婆度化眾生,如同一隻破漏之船,想運載一人過河,無有是處。』

悲增菩薩本身尚未證成果位,無明惑業未斷,智慧不足,信願不足,神通不足,三業大用不足,如此缺陷累累,將如何度眾生呢?自己未能自度,而先度人,如此發心,是不盡理想的,隨時隨地皆有墮落三塗的危機,縱然發揮慈悲的功用,此慈悲因無智慧參與運作,帶有感情意識成分,以感情意識度化眾生,就蘊藏有我執的作用,會帶來美中不足,不能與純粹的佛法相應共鳴,逐步流俗,不知不覺自陷陷人!

歷代祖師云:『凡夫發願,欲留此娑婆世界,歷歷生生,度化眾生,聖者所不容,何以故?猶如逼雞下水。』

由此可見,只憑慈悲之心,想要度眾生,自己又沒有具足相當的功力,種種條件又不足,自度已發生困難,度人豈不是紙上談兵,徒勞無功,欲昇反墮!

是故,悲增菩薩往往因悲心所流露,不顧自己安危,勇往直前,欲度化眾生,具有濃厚宗教情操,依此而為,總是無法盡善盡美的,從中應該有智慧的融注,慈悲與智慧等持,隻管齊下,有異曲同工之妙,與中道相應,豈不妙哉!

改造命運心想事成—了凡四訓講記(淨空法師)

http://www.minlun.org.tw/3pt/3pt-1-1/T/1.htm

佛說:「未能自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所以,你要想度化別人,必須成就自己的德能。唯有自己的德能才能感化別人,度化眾生。佛在經教上說得如此圓滿究竟,我們讀誦經典不能疏忽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urtis388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