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大師的故事(02)
接續自
http://curtisyen74.pixnet.net/blog/post/27649644

8.汎舟三峽(至荊州天皇寺,624年,23歲)

玄奘大師受了具足戒後,正式成為出家比丘。出家後的奘師更加認真努力,成都附近各道場,他幾乎都走訪過;寺中的經典,也通通讀完了,這時候的他已經是一位佛學造詣高深的比丘。他想要進一步再求學業,卻發現四川已經沒有可以讓他師法與學習的地方,他心裡想:「四川這地方,雖然可以修道,但是經典卻很缺乏,實在是一件憾事。聽說此時的長安已經安定,有許多的經典又可以閱讀了。」(原來在戰爭時,有許多的經典都被收藏起來。等到天下太平以後,這些經典才又開放供人閱讀。)

於是奘師再度興起回長安的念頭。他與兄商議,但不被允許,因為按照當時僧侶的管理辦法,他是不能隨意離開成都的,這使得奘師十分苦惱。

「不讓我離開,那我就只好偷跑了。」奘師顧不了法律上的限制,決意要離開四川。

他左思右想,終於想到一個好方法,那便是與商人結伴,偷偷離開成都。於是他向二哥辭行,躲入商船,順流而下,沿途經過許多急流,穿過長江三峽以後,很快地就到了湖北荊州(今湖北省江陵)天皇寺。

天皇寺裡的法師一聽是玄奘法師光臨,都熱誠接待,因為他們早已聽聞奘師的大名,知道他的佛學造詣高深,連一些年高的大德也自嘆弗如。

他們特別為奘師設下道場,請奘師主持講座,為大家講授經典。奘師一共為他們講了《攝大乘論》及《阿毘曇論》,從夏至冬,各得三遍。

9.不取嚫施


玄奘法師在天皇寺講經的消息一經傳出以後,引起全城轟動,不只是各寺的佛門人士,就連漢陽王李瑰也親自率領一批官吏和僧侶前來聽講。一時之間,道俗各界前來請益問法的人,絡繹不絕於途。玄奘法師對於前來問法之人,均一一為他們解答疑難,善巧譬喻,應對自如,使問者無不心悅意服。其中有深刻領悟的,甚至當場感動落淚,相見恨晚。

總而言之,奘師這次在天皇寺的講課是非常成功的,所有的人都對奘師的學識與德行稱讚有加。漢陽王為了感謝奘師,特別準備了許多財物供養奘師,加上來自各界的嚫施,一時堆積如山。雖然如此,奘師卻一介不取,全部供養天皇寺的常住。

10.親近大德
(河南、河北)

玄奘大師在荊州講完後,又北遊繼續尋師訪道。

首先來到相州(今河南省安陽縣),尋得高僧慧休法師,向他學習《雜心攝論》,前後只花了八個月時間。慧休法師忍不住稱讚奘師說:

「玄奘法師的才學真是少見得很,他的領悟力,恐怕也沒有人比得上。」

其實奘師自小便智慧過人,閱讀經典,只經一遍,無不盡曉。再加上奘師有過目不忘的能力,雖然有些人學了很久,甚或上了年紀,依然趕不上他。奘師對學問之道,善於將深奧的理論,伏藏的玄妙,闡發出來,這點尤其是別人所比不上的。

離開相州以後,奘師繼續北上,來到趙州(今河北省趙縣)拜謁道深法師,跟他學俱舍論,整整花了十個月的時間,才拜謝而去。

二十三歲的時候,奘師又重回久別的長安。此時戰爭早已結束,長安再度成為研究佛法的重鎮。當時長安有法常、僧辯兩位大德,都是精通大小二乘及戒定慧三學的高僧,也是京城的法匠,為道俗四眾所共同宗仰。奘師雖然研究過大小乘佛經,也講過攝大乘論,但是自己仍覺得有疑問,因此決定繼續向二位大師求學。

「玄奘學得真快,理解力已經到了一點就通的地步。」兩位大師不約而同的稱讚玄奘,並且毫不保留的傳授給他,還說:

「你真是佛門的千里駒,將來佛教的大力弘揚就全靠你了。可惜我們都已老邁,無法親眼見到你的成就。」

從此以後,年輕的奘師成了萬眾矚目的焦點。

11.結侶陳表


奘師遍謁諸師,飽餐法味後,發現每位法師對佛法的見解不一,其中雖然各有所專,仍不免與聖典有所出入;到底誰是誰非,孰正孰邪,實在難以取捨。再說佛陀說法四十幾年,所演經論何止百千,但由梵文譯成華語的畢竟不多;況且華梵翻譯之間,錯誤在所難免;加上中印交通不便,往返不易,中途散失或殘缺不全,以致產生經文不連接的亦所多有,想要冰釋群疑,辨別真偽,使中國的佛法更加完善,奘師認為只有精通梵文,親赴印度取經不可。於是便發願西遊取,以釋疑惑。

當年由中國到印度,不論是水路或陸路都是艱險萬分,為了到印度求法而死在中途的僧人,不知道有多少。然而奘師想到過去法顯、智嚴等大師都能不避艱難,不顧生死,為了導利群生而西行求法,為何自己不能?讓前賢專美,又豈是大丈夫的行為?於是更堅定了西遊的決心。不久,結合道侶數人,陳表上奏皇帝,要求出國去印度留學,可惜未被朝廷批准。

「不准就算了,再等機會吧!」奘師的朋友喪氣的說。

可是奘師不死心,又再度單獨向朝廷提出申請,結果仍然不准。

「不准!那我就偷偷出關。」玄奘為了求經,已顧不了這麼多了。

「後果很嚴重的!」朋友們警告他說。

「菩薩會保佑我的。」玄奘說。

於是奘師一面準備計畫出發的路線,和籌集路費,另外還每天在寺中,向菩薩禮拜,表明自己求經的心願,請求菩薩保佑一路順利。(其實,早在玄奘大師出生之前,他的母親就曾經夢見身著白衣西去求法,這也可以說是法師西遊的先兆。)

12.夜夢寶山


一天夜裡,奘師在夢中,忽見大海中有一寶山,發出閃閃光芒。可是環顧四周,只見海中波濤洶湧,並無船筏可供過渡。為了登上寶山一探究竟,奘師鼓起勇氣躍身入海,只見海中忽然涌出許多石蓮花,一直從岸邊連到山腳。奘師踩著石蓮花,不久即至山下。但山峻峭不可攀登,奘師便試著踊身自騰,沒想到竟扶搖直上,一下到了山頂。此時奘師並沒有尋找金銀寶石,只是覺得站在高處眺望,感覺非常美妙。可是不料美妙的感覺才剛出現,他就從夢中醒來。

「這一定是菩薩在暗示我,要我勇往直前。」奘師做了這個夢以後,更加的堅定決心,決定不管任何困難,都要西遊取經。

13.立志西行
(629年,28歲)

唐太宗貞觀年間,長安一帶遭受天災,災民無以維生,朝廷只好下詔准許百姓自由前往他地謀生。奘師於是趁這個機會躲在難民群中,離開長安,踏上旅途。

其時恰巧有一位秦州僧孝達,在京城學涅槃經,功畢返鄉,奘師便偕孝達同行。

兩人同時到了秦州(今甘肅天水),停住一宿。隔日又遇去蘭州(今甘肅蘭州)的同伴,於是又隨行到了蘭州。在蘭州時,巧遇客商解送官馬回涼州(今甘肅武威),於是又跟著到了涼州,這一路可說非常順利。

涼洲是河西的都會,連接西域各國,是通往張掖、酒泉、敦煌的門戶,商業發達,商旅往來絡繹不絕。因為涼州僧俗二界慕名敦請,奘師就為他們開講攝大乘論及涅槃、般若二經,在涼州停留一個多月期間,不少西域各國的商人,也來聽聞佛法,頂禮讚歎,紛紛皈依,不是供養珍寶法物,就是布施金銀財帛,最重要的還是他們回到自己的國家後,分別向他們的君王宣揚奘師的德行學養,報告奘師欲西行求法,將經國境的消息。因此西域諸國在奘師西行之前,均已發出歡喜心,準備恭迎法師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urtis388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