戌時心包經養生
戌時,1900---2100,心包經

心包經起於胸脅部,出於心包,向下通過橫膈膜,與三焦聯繫。主線起於中指指尖的「中沖」,貫穿中指、直入掌心「勞宮」穴。另一支脈則起於無名指指尖,與
手少陽三焦經重疊,貫穿無名指後同樣進入掌心「勞宮」穴。由掌心「勞宮」穴上行經過「大陵」與「內關」走前臂的兩筋之間穿進肘裏的「曲澤」穴。再沿上臂內側走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之間,向上經過「天泉」進入腋窩,再往胸腔方向繞到腋下三寸處的「天池」,橫越半邊胸腔到達「膻中」。再由膻中向下行、由胸至腹穿透膈膜依序經過「中脘」、「陰交」,聯貫上、中、下三焦。起於天池,止於中衝,左右各9穴位。

心包經的病候與心血功能的不平衡有關,症狀包括心前區疼痛、胸滿悶感、心悸(心跳)等。中醫認為心藏神,即管理精神活動,故心包經的問題亦與癲狂等証有關。此外,腋部腫脹及肘臂攣急都顯示此經的問題。本經穴位主治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証。


手厥陰心包經能主瀉「上焦熱(人體橫膈膜以上的虛熱症)」,包括噁心想吐、胸悶等。按摩中指或內關等穴位都可以消除「上焦熱」。

戌時,也就是下午七點至九點,血氣流注於心包臟,也就是橫膈膜(diaphragm)以上的區域。根據心血管疾病專家的研究,橫膈膜收縮時帶動的大量血液奔流,比心臟跳動收縮壓出的血量還多20%,所以許多氣功的功法在演變到「丹田吐納(在西藏密宗稱之為『寶瓶氣』)」的時候,都會使用「腹肌」來與「橫膈膜」相互做「擷抗作用」,就是因為這樣的「內在運動」促進血液循環的效果絲毫不輸任何勞碌肢體的激烈運動,等於有兩顆心臟以220%的效率在照顧全身養分和血液循環。


「心包」又名「心包膜」,指的是心臟外圍的組織,由一種充滿脂肪的油膜體所構成,功能在於保護心臟不受風、寒、暑、溼、燥、熱等六種病氣的侵襲。在中醫的體系裏,把「心包膜」視為與「五臟」地位平等的一種臟器。心臟是人體最大的生命力來源,攸關生死存亡,稱之為「君火」;保護心臟的「心包膜」則算是「相火」,地位與其餘五臟相同,所以要說中醫的體系並非僅「五臟六腑」而是「六臟六腑」也對。但「心包膜」與心臟看似一體,其實功用上不太相同,經脈的流路與血氣集注的時晨也完全不同。

「心包膜」代心行事、同時代心受邪。比方風溼熱被心包暫時擋下,往往蟄伏個廿、卅年才發作成風溼性心臟病;若是寒邪入侵心胞膜,會阻塞血路,引發「心絞痛」的症狀;換作水溼之邪入侵的話,心包還會積水。除了心包經之外,應再按摩任脈的膻中穴(兩乳之間)和膀胱經的昆侖穴(外側腳踝後方腱前凹陷處),其中昆侖穴的按摩應在按摩心包經之前實施,這樣比較容易將心包積液排出。

對付身體心包積液過多的問題則要按摩心包經。心包積液過多主要出現於身體進行修復工作時,或身體的血氣能量很低的時候。當血氣能量提升之後,身體會開始進行各個臟腑的修復工作,這時就很容易出現心包積液過多。現代醫學對心包積液過多的檢測很嚴格,必需嚴重到一定程度才會被醫院判定處於疾病的狀態。相對的利用中醫的脈診,很容易在患者輕微異常時,就診出心包積液過多。大多數中醫師認定的心包積液過多患者,要到很嚴重時,才會被西醫檢測出來。

許多疾病和心包積液過多有密切的關係。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或哮喘。改善了心包積液過多的問題,能使這兩種疾病的症狀迅速得到緩解。但是檢測上的差異,使得中醫和西醫對某些疾病的因果有完全相反的認知。類風濕性關節炎就是典型的例子。幾乎大多數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在中醫師第一次的診斷,就會被確診其心包經是阻塞的。因此,中醫師認為心包積液過多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因。可是,這些患者只有到了病情極為嚴重時,才會被西醫確診為心臟方面的疾病。那時通常都已經回天乏術了。因此,這一類病人多半都死於風濕性心臟病。從這個病名看來,西醫認為最終的心臟病是關節炎引起的,關節炎成了心臟病的病因。

許多身體的不適都和心包積液過多有關,按摩心包經能有效加以改善。例如,心悸、暈車、暈船、走路時呼吸不順暢、低血壓、腿痠、晨間臉部浮腫、手部腫脹、手腳無力、心跳過速...等。

在身體兩側肋骨的下方,位於肝經章門穴和胃經太乙穴之間的區域,是一個監測心包積液狀態理想的位置。如果幫別人按摩,可以把耳朵貼在這裡,就能監測到心包積液的變化狀態。自己按摩則可以找一個醫生用的聽診器,放在那個位置。如果心包積液過多,會呈現出安靜無聲的狀態,正常情形則會聽到流水聲。通常運動後流水聲會很通暢,說明運動能夠有效的疏通經絡。

按摩心包經的三個步驟:按摩昆侖穴(在兩腳外側腳踝後方凹陷的部位)、按摩膻中穴(在身體正面中線的任脈上,在兩個乳頭的連線和身體中線相交的位置)、按摩兩手的心包經(從胸往手循行。按摩時則逆著方向從手指尖的中衝穴往胸的方向)。參見
http://www.relativehumanity.com.tw/cm/cm281.htm#top


握手時,雙方掌心的勞宮穴恰好相對,勞宮屬心包經的穴道,在古典中醫,「心包」是「心」的「臣使」,心包經可視為心經的最大分支,亦承載有大量的「心」的訊息。握手時,雙方藉由勞宮穴的接觸交流彼此的「內心」的訊息,以建立互信。敏感的人在握手的當下或可感受到對方的誠信程度。又,握手還可將「希望」、「信心」、「勇氣」等訊息傳達給病者、失落者。臺灣俗稱自己的妻子為「牽手」,「牽手」亦是握手的一種型式,雙方的勞宮穴亦相對,時常牽手的情侶或夫婦代表「心」的訊息時常交流,必定心意相貼、情投意合;不再牽手的情侶或夫婦則暗示熱情減退、同床異夢,甚至面臨「分手」。

平時如果感到心臟不舒服,可以試著按按「內關穴」 (手掌朝上,當握拳或手掌上抬時就能看到手掌中間有兩條筋,內關穴就在這兩條筋中間,腕橫紋上兩寸)。內關穴是心臟的保健要穴,能夠寧心安神,理氣止痛,屬手厥陰心包經。中醫裏面的心包位於心臟外面,形象的比喻為心的圍墻。當有外界邪氣侵犯心臟時,心包能替心受邪。尤其老年人是心血管病的高發人群,經常按一按內關穴能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

內關穴,八脈會穴之一--通於陰維脈。因本穴對心血管功能有明顯的調整作用,可以防治心血管系統的各種疾病,臨床上治療冠心病時常選此穴為主穴,所以內關又被稱為"冠心病的救星""心寶"等。因此穴為心包經之絡穴,與三焦經相聯繫,又通於維脈,而陰維脈又上於胸中,故內關可治療胸中諸疾,如咳嗽、氣喘、呃逆、嘔吐、胃痛等,所以《四總穴歌》曰:"心胸內關應"。總之,內關具有疏調三焦氣機,理氣寬中,降逆止嘔,活血止痛的功效,可用於多種病證。是臨床不常用的有效的防病保健要穴。可防治:(1)心血管疾病:心痛、心悸、胸痛、心律不齊、竇性心動過緩或過快(包括冠心病、心絞痛、心臟神經官能症等)。(2)胃腸病:胃脘痛、噁心嘔吐,呃逆等。(3) 某些呼吸系統的疾病:胸悶、氣短、咳嗽、哮喘。(4) 對機體防衛機能的影響:據報導針內關穴可使人體白細胞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吞噬能力增強,其吞噬指數於針刺後平均增加1.5倍,灸此穴也有類似作用。在動物實驗中,針刺動物的內關,合谷可使血中的球蛋白質含量增加。

勞宮穴屬於手少厥陰心包經,穴位在手掌心,二三掌骨間。為什麼叫勞宮穴呢?勞是勞動的意思,宮是房子中間的房間,穴位在掌心,好像在房子中間,當勞動中指,屈拳掌中,中指尖點道的地方就是穴所在,所以叫勞宮穴。現代人生活緊張壓力大,飲食不正常,難免胃痛發作,甚至會惡心,這時只要用食指曲拳,用拳尖按摩掌心,兩手交替約510分鐘,很快就會有止痛的效果,如果再配合內關穴就更迅速了,因為穴位在手掌心,所以對於富貴手也有治療的效果,但是請中醫師用針治療效果較佳,也可外擦「紫雲膏」,有效而無副作用。總之,胃痛、噁心、富貴手的問題,一定要想到勞宮穴。

此外,如果中指出現麻木的話,有可能是心包的病。若感覺心慌或心臟「噗通、噗通」往外跳時,肯定是心包的病而不是心臟的病。心包有一很重要的穴,稱「膻中穴」(腹中線與兩乳頭連線之交點),心情鬱悶,胸中有悶氣無法發洩,本穴具寧心神,開胸除悶,降氣平胃等作用,此外,對呼吸系統及神經衰弱具特殊效果。拍胸脯,就是打膻中穴,此穴主喜樂及高興的穴位,宜長按摩之。西醫裡,膻中穴相當胸腺,胎兒在母體內胸腺非常大,乃很大之免疫系統,出生後就逐漸退化萎縮,刺激它可增強免疫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urtis388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