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黃帝內經 (4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鼻子與健康

[人體五官]:分別對應臟、腑、五官、五味(臭)
木:肝、膽、目、臊
火:心、小腸、舌、焦
土:脾、胃、口唇、香
金:肺、大腸、鼻、腥
水:腎、膀胱、耳、腐

[鼻為肺之官]

Curtis388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睡眠與健康

 

[人體機制]

衛氣是運行於人體體表、固攝陽氣,白天行於陽經、晚上行於陰經,一入陰經人就想睡覺,衛氣離開陰經之一瞬間,人就會醒來。睡眠品質的好壞,直接影響壽命的長短,我們要用夜晚的陰、來養白天的陽(精氣神)。

[失眠的原因]

l   心腎不交:

即心火上炎、腎水下行,會造成晚上想睡睡不著、白天又特別疲倦、兩腿發沉、較難治療,因現代人生活較古代人複雜,多與長期熬夜有關,每晚11點到凌晨1點走膽經,該休息不休息,慢慢就會出現心腎不交而導致失眠。

l   血不足:

即中醫上所謂中焦(脾胃)受氣,而人血是從胃來,補血最好的方式就是好好吃飯,保護好胃經,血不足不能有效上輸於腦,腦部就會因缺血而失眠。

Curtis388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頭部疾病

[督脈]:
位於人體後背的正中線,上至頭頂之「百會穴」,下至「會陰」,是人體陽氣最足的一條氣脈。按「百會穴」可達提神醒腦之目的;沿「百會穴」四邊扎針,稱「四神聰」就能將元氣提上來,人馬上就清醒有精神;「百會穴」是督脈、肝經、膀胱經(起於精明穴,偏於人體正中線督脈一點)相合之穴。

[腦]
腦為「奇恒之府」之一,人之脊髓為先天、大腦為後天,故說「腦為髓之海」,一般抱小女孩感覺較輕,而很瘦小之小男孩抱起來還是很沉,就是與脊髓骨頭有關,所以也可說男人重理性、而女人較感性。鍛鍊手的靈活性,是鍛鍊大腦最好的方法,譬如,書法、彈琴、手裡把玩圓珠等。

[入腦之經脈有六]
(1)督脈:入於髓海,即入於腦。

Curtis388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醫:「髮為腎之華,髮為血之餘」、「血盛則髮潤、血衰則髮衰」;故頭髮和腎氣與肝血最相關。腎也包括中樞神經及與人體活力相關系統,腎主黑,頭髮是否烏黑亮麗與「腎」的好壞息息相關,若腎虛則易脫髮。頭髮有一別名稱「血餘」,由於頭皮下層因為血液循環不良,會使得毛囊逐漸萎縮,無法運送足夠的養分及氧氣,頭髮就無法得到足夠營養造成枯乾、進而脫落,故肝血不足則頭髮易枯乾變白而脫髮。

有人掉頭髮只掉頭頂的髮,一者是與肝血有關,二者則是與脾胃有關,因平時思慮過度,「思傷脾」,氣血生化無源,也會傷血;用腦過度傷腎;出血或失血過多,血虛不能營養致毛髮脫落;喜辛辣重口味致傷脾胃又感風邪易脫髮。

黃帝內經提到女性35歲以後,額頭就會出現白髮,因此時女性胃脈開始衰落。而有些男性頭髮白但鬍子沒白,原因是男子長鬍子是由沖脈所主。

「頭皮屑」,中醫來說,是陰盛陽衰,腎精收斂不住,虛火上升,時間一久,頭皮上精血變少得不到滋潤,便會產生頭皮屑。

「頭髮太油」,脾氣太過(土不生金,脾為土,金為肺,肺氣主肅降),肺氣下降的功能不足,油脂往上走所致,所以頭油太多,就是脾肺兩臟之問題。

Curtis388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為什麼會生病?

<左傳>

(1)鬼病:不良習性造成的疾病。
(2)食病:飲食不當或不潔引發的疾病。
(3)蠱病:縱慾過度造成的疾病。

醫和:「與女子在一起的時間,應選在亥時(2100~2300),此時陽氣將盡、陰氣正盛之故」

Curtis388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亥時三焦經養生
亥時,21:00---23:00,三焦經

三焦經起於無名指尖外端,並向上沿手背循行,經過腕部、手臂及肩膀處,並於肩膀處分為兩支脈。其一支脈進入體內胸部,經過心包橫膈膜,並聯繫上焦、中焦及下焦(
三焦),另一支脈則向上循行於頸的側部,繞過耳部及面部,最後達於眼眉外側,與膽經相接。起於關衝,止於絲竹空,左右各23穴位。

三焦經的病候,主要反應在頭部、耳、喉、胸脅、發熱病,包括腹脹、水腫、遺尿、小便不利、耳聾、耳鳴、聽覺減退等。此外,亦可會出現循經部位的疼痛如咽喉腫痛閉塞、頭痛、自盜汗、眼外角痛、頰痛、耳後痛、肩臑痛、肩臂肘部外側疼痛、無名指不能運轉等証。本經穴位主治顳位、眼、耳、神志病、熱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証。


手少陽三焦經,上承手厥陰心包經的血氣,兩者互為表裏,同屬五行的「相火」;下接足少陽膽經,三焦歸為少陽,所謂的少陽就是小火。三焦乃「六腑」之一。人體五行能量交互運作,帶動「風」、「寒」、「暑」、「溼」、「燥」、「熱」等六氣來回運轉,稱之為「五運六氣」。其中「相火」的作用在於輔助「君火(心火)」。三焦本身屬「火」,又位於亥時的「水位」,對人體的主要功能在於「行氣行水」,心火與腎水「水火相濟、陰陽通調」,人體才能健康長壽。

它泛指包在各臟腑外的一層「外膜」,是一種油脂體所構成的厚膜,所以稱作「焦」,功能之一在於保護各大臟腑,屬「火」。除了上、中、下三大體腔一切臟腑的外膜,它還包括各體腔本身的「內膜」,以尺寸和涵蓋面積而言,堪稱人體第一大「腑」。

Curtis388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戌時心包經養生
戌時,1900---2100,心包經

心包經起於胸脅部,出於心包,向下通過橫膈膜,與三焦聯繫。主線起於中指指尖的「中沖」,貫穿中指、直入掌心「勞宮」穴。另一支脈則起於無名指指尖,與
手少陽三焦經重疊,貫穿無名指後同樣進入掌心「勞宮」穴。由掌心「勞宮」穴上行經過「大陵」與「內關」走前臂的兩筋之間穿進肘裏的「曲澤」穴。再沿上臂內側走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之間,向上經過「天泉」進入腋窩,再往胸腔方向繞到腋下三寸處的「天池」,橫越半邊胸腔到達「膻中」。再由膻中向下行、由胸至腹穿透膈膜依序經過「中脘」、「陰交」,聯貫上、中、下三焦。起於天池,止於中衝,左右各9穴位。

心包經的病候與心血功能的不平衡有關,症狀包括心前區疼痛、胸滿悶感、心悸(心跳)等。中醫認為心藏神,即管理精神活動,故心包經的問題亦與癲狂等証有關。此外,腋部腫脹及肘臂攣急都顯示此經的問題。本經穴位主治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証。


手厥陰心包經能主瀉「上焦熱(人體橫膈膜以上的虛熱症)」,包括噁心想吐、胸悶等。按摩中指或內關等穴位都可以消除「上焦熱」。

戌時,也就是下午七點至九點,血氣流注於心包臟,也就是橫膈膜(diaphragm)以上的區域。根據心血管疾病專家的研究,橫膈膜收縮時帶動的大量血液奔流,比心臟跳動收縮壓出的血量還多20%,所以許多氣功的功法在演變到「丹田吐納(在西藏密宗稱之為『寶瓶氣』)」的時候,都會使用「腹肌」來與「橫膈膜」相互做「擷抗作用」,就是因為這樣的「內在運動」促進血液循環的效果絲毫不輸任何勞碌肢體的激烈運動,等於有兩顆心臟以220%的效率在照顧全身養分和血液循環。

Curtis388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酉時腎經養生
酉時,1700---1900,腎經

腎經起於足小趾之下,交於足底心及腳內側,繞過內踝(內腳眼),沿著小腿及大腿的最內側,上行至脊骨的最底部,並進入體內,與聯繫,出於盆骨,沿著腹部上行至胸上方(內鎖骨處);另一支脈則在體內從腎上行至肝、橫膈膜、肺、喉嚨直至舌根部。此外,另一小支脈從肺部分出,與心及心包相連接。分佈於足心、內踝後、下肢內側後緣、腹部、胸部;起於湧泉,止於俞府,左右各27穴。


腎經的病候包括咳嗽、氣喘等與腎主納氣的功能有關。腎,除了泌尿系統的功能,腎更負責控制生殖、內分泌及神經系統的功能。腎為水火之臟,如缺乏腎的溫煦和滋養,便會出現水腫、便秘、腹瀉等症狀。此外,循經的部位如腰部及喉嚨的疼痛都顯示腎經的問題。《難經.三十六難》認為左側為腎,右側為命門。腎主陰,屬水;命門主陽,屬火。故腎又有水火之臟之稱。通常所說的真陰就是指的腎水;真陽就是指的腎陽,或稱命門之火

「腎藏精」,按中醫理論,精是與生命關係最為密切的物質,精是生長發育及生殖的物質基礎。透過藏精,腎掌管了人體的生長發育。例如,藉著腎氣及精的作用,女子有懷孕生育的能力,青少年會發育成熟,步入成年,而年老虛衰亦是腎精減退的表現。隨著年齡增長,腎氣會逐漸衰退,活力亦會相對減弱,這便是中醫用以解釋人體正常的衰老過程。

「腎主水」,透過調節身體水液的分布及排泄,腎負責全身水液的代謝工作,即所謂「腎主水」,傳統地,這作用稱為「蒸騰氣化」,它被稱為「蒸騰氣化」是因為腎將有用的清液分開,並將濁液排出體外,成為尿液。

Curtis388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申時膀胱經養生
申時,1500---1700,膀胱經

膀胱經起於眼內角,橫過前額,直達頭之頂部,並有支脈聯繫腦部,其主經脈則沿後腦向下走,分為兩支脈,一支脈從後頸的底部,一直向下走,平行於脊椎,達至臀部,於臀部進入體內,與膀胱聯繫,其他支脈則橫過肩背後部,在較外部向下循行,與內支脈相鄰及平衡,直達臀部。兩條支脈分別沿著不同路徑行於大腿後部,於膝後匯合,匯合後繼續向下沿著小腿背部行走,繞過外踝(外腳眼),循行於腳部外側,直達足尾趾尖側端,與腎經相接。分佈於眼、頭、項、腰背部的脊柱兩側,下肢後側及小趾末端;起於晴明,止於至陰,左右各67穴。

膀胱經失調可引致膀胱功能的問題,此外亦與某些表証有關,也反射在下巴部位,因膀胱經主表,外邪浸襲體表時,膀胱經是首先受襲之經。常引致小便不通、頻尿、遺尿、膀胱炎、目痛、眼睛紅腫、鼻塞、鼻塞多涕、鼻衄等,前額至後腦部疼痛、脖子後部到背部、頸痛、背痛、腰痛、臀部痛、大腿浮腫、易肥胖、免疫力降低等亦顯示膀胱經的問題。

中醫認為膀胱主要負責貯藏及排泄尿液。在人體水液代謝的過程中,主要依靠肺、脾、腎的作用,以調節身體水液分布。水液經分布後,會下輸於腎,腎便會將水液分開,清者會回流體內,而濁者則會變成尿液,下輸膀胱,排出體外,中醫稱這功能為「氣化」作用。

膀胱,又名脬(ㄆㄠ),俗稱尿脬。膀胱是貯存和排泄小便的器官,《內經》此喻為州都之官(州都義同洲渚,是水中可居住的地方,這裡是形容膀胱為水液聚集之處),其中的小便是氣化過程中的產物,與汗同為津液所化,所謂:氣化則能出焉氣化就是化氣行水的意思。膀胱氣化功能失調會引致一些小便異常和排尿困難等排尿問題如小便失禁、小便不利等。

Curtis388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未時小腸經養生
未時,1300---1500,小腸經

小腸經起於小指之端,通過手掌和手腕,沿著前臂外後側上行,直至肩後及背脊骨最高處(頸項底部)。從此處分出一支脈進入體內,經過心及胃,直達小腸,與小腸相接。另一支脈則在體外循行於頸及頰之間,直達眼外角,再入耳,面頰部一短支脈進入眼內角,與膀胱經相連。起於少澤,止於聽宮,左右各19穴位。

小腸經的失調主要表現為循經部位的毛病,多反射在
嘴角旁及兩頰。例如臉頰腫、咽喉腫痛發炎聽力衰退眼球泛黃、肩及手臂外側痛麻痺、頭難以掉轉、便秘、腹洩、腹部脹氣、痔瘡、皮膚過敏、牙痛、口腔炎等亦顯示小腸經的問題。另外像甲狀腺亢進、重聽、耳鳴、聲帶病變、乃至扁桃腺炎、急性咽炎、腮腺炎、淋巴結炎等咽喉疾病,也多是小腸經及心經之熱盛所引起。而臂叢神經痛、增生性頸椎炎、肩臂疼痛、頸胸神經根炎、頸部椎間盤突出、頸部無法轉動等也與小腸經有關。

小腸,「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受盛是指接受,以器盛物的意思;而化物,則有消化及化生之意。小腸會接收胃未完全分解的食物,並讓這些食物在小腸停留,以作進一步消化,之後小腸便會將食物分為清﹝水穀精微﹞與濁﹝食物殘渣﹞兩個部分,清的精微部分會輸於脾作運化,輸送全身;濁的渣滓部分會下送大腸,而無用的水液亦會滲入膀胱,並化為尿液,這功能在中醫稱為「泌別清濁」。中醫認為若小腸泌別清濁的功能正常,則水液、糟粕各走其道,小便通利,大便正常,若小腸功能失常,則會出現小便不利、大便溏泄等。
因此大腸或小腸功能異常時除影響消化吸收外,還會出現大小便異常。大腸如排泄弱則便祕,反之則泄瀉;小腸症狀則為下腹絞痛、腹脹腸鳴、下痢、小便少、口乾苦、痔瘡等。現代生活緊張,以上毛病普遍容易形成,也會造成皮膚的黑斑及過敏,膚色暗黃,乾燥易脫皮。因此美容保養的根本之道,應先根治內在的因素,非只是一昧的使用保養產品。
所以中午要吃的美味營養好吸收,到下午1點到3點走小腸經時,人體就可以吸收。

心經與小腸相絡繫,具有表裏關係,有病時容易互相影響。心經有熱可出現口舌糜爛。若心經移熱於小腸,則可兼見小便短赤,尿道澀痛等症。由於心為君主之官,主散,因此心臟病最初很可能會表現在小腸上,譬如有些病人每天到下午兩點多就會胸悶心慌,又檢查不出心臟有何問題。若下午1點到3點,出現臉紅、胸悶等現象,就應注意心臟。

Curtis388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午時心經養生
午時,1100---1300,心經

心經起於,分為三條支脈。第一支脈走至小腸,第二支脈沿著喉嚨走至眼部,第三支脈從臂下分出,並沿著上臂、手肘及前臂,通過手腕及手掌內側,直至小手指尖內側,與小腸經相接。起於極泉,止於少商衝,左右各9穴位。

心經失常引致心區部位的疼痛 (心前區或胸脅部位)。中醫認為心主血脈,若失去充足的滋養,可能會出現咽乾、口渴的現象,此外上臂內側痛及手心發熱等症狀都可能顯示心經的問題。

「心主血脈」,負責調節血的流動。當心摶動時,血液便會在血管中運行,並輸送至全身。中醫認為心、血及血管﹝稱為脈﹞會藉著其共同的作用而聯繫起來。透過心的作用,血便可流暢地運行於脈中。

心氣是指心臟摶動的動力,若心氣充足,有正常的心率及心律摶動,血液亦可於脈內運行全身身體得到充足的血液滋潤,面色便會顯得紅潤有光澤,脈象和緩,均勻有力。然而,心氣不足,血液便不能在脈內維持有效的流動及輸送,而見面色淡白無華﹝即沒有健康的光澤﹞,脈象細弱無力,舌色淡白等,則可引致心跳、胸口不適,甚至胸痛等症狀。

Curtis388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巳時脾經養生
巳時,0900---1100,脾經

脾經起於足大趾,循行於腳內側,經過內踝(內腳眼),並沿著大腿及小腿的內側直上,進入腹腔,與相聯繫,在體外,經脈上行至胸部,直達喉嚨及舌根,在體內,經脈則從脾分出,上至心經。分佈於足大趾、內踝、下肢內側中間,胸腹部第三側線;起於隱白,止於大包,左右各21穴。

脾主運化,而脾(足太陰)與肺(手太陰)同屬太陰,就是他們具有分配的功能,肺分配全身的氣血,而脾主要是把胃消化的食物養分氣血,輸送到肌肉紋理當中去,脾的工作是肺的前置作業。

脾經失調主要與運化功能失調有關。中醫認為脾主運化,為後天之本,對於維持消化功能及將食物化為氣血起著重要的作用。若脾經出現問題,會出現腹脹、便溏、下痢、胃脘痛、噯氣、身重無力等。此外,舌根強痛,下肢內側腫脹等均顯示脾經失調。

從西方生理學角度看,脾是一個滿布血管的淋巴組織,它充當了血液的貯存庫及過濾器,它亦是身體早期的造血器官。然而從中醫的角度看,脾並不負責這些功能,脾的功能包括消化系統、血液凝固系統的功能,亦與身體的水液代謝有關。

Curtis388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辰時胃經養生
辰時,0700---0900,胃經

胃經起於鼻側即大腸經的盡頭,再經過眼內角,並從眼下部分出,一直往下走,進入上牙肉內,繞過唇及下顎,並向下走至胃,與相接,在體外,經脈經過頸,胸及腹,及至股溝,再往下循行於大腿及小腿前部,直至腳面,及至足二趾尖的側部,另一支脈則從腳面分出,走至足大趾,與脾經相接。分佈於頭面部、頸部、胸腹部、下肢的前面外側;起於承泣,止於厲兌,左右各45穴位。

胃經是人體前面很重要的一條經脈。「乳中穴」,就是乳房正中線,有些女性經前有乳房脹痛的現象,其實都是跟胃經淤滯有關。胃經會一直沿著「腿的前側」走,如果腿的前側出問題,通常是胃經出問題。古人非常強調的「護膝」,就是將手放在膝蓋上,因胃經也經過膝蓋,用手上之勞宮穴(屬火穴)護住膝蓋,就可防止膝蓋受涼(火生土)。

另外,「足三里穴」在膝下三寸處,乃長壽穴,經常按摩該穴,可養護我們的胃氣。其功效有:(1)調理脾胃,主治一切胃腸(消化系統)的疾病,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的盛衰與疾病發生和發展有密切的關係。有健脾養胃、補益氣血的功效,故能治療虛勞、失眠、崩漏、帶下、月經不調等病症。又能治療脾虛痰盛而致的病症,如痰飲、哮喘、癲狂癇等。(2)疏經活絡,治療經脈循行部位的疾病。臨床上多用於治療頭痛、眼目昏花、耳鳴、面癱、牙痛、喉痛、下肢癱瘓、痿痹以及心悸;失眠、咳嗽、哮喘等病症。(3)急救復蘇,為回陽九針穴之一。足三里穴有很好的振奮陽氣、復蘇醒腦的作用。凡久病元氣虛衰,急病陽氣暴脫而引起的病症,如昏厥、休克等具有急救作用。(4)保健防病,為全身強壯穴之一。灸足三里和絕骨可以降低血流粘度,並使人體大小血管擴張,可以預防中風的發生。調理中焦,振奮胃氣,胃氣旺盛則氣血得生,從而增強人體抵抗力。故可強身壯體、防病增壽,有預防和治療感冒的作用。

「為什麼早餐很重要」,早上0700---0900,是胃經正旺時,胃主受納及腐熟水穀,也就是我們吃進去的食物,是在胃部進行初步的消化。所以胃經旺時是消化食物最好的時刻。人體需要吃食物來補充,吃早餐不會發胖,因此時陽氣最旺盛,吃飯最易消化,又0900以後走脾經,正好透過運化功能將食物變成經血輸送到人體五臟去,故早飯吃多也不會發胖。清晨一定要吃早餐,早餐的時間可在七點左右,如此一來我們的飲食消化就會更加完全。胃經是多氣多血的經脈,它對我們一天之中營養的來源、體力、精力的供輸十分重要。有充沛的活力,才能應付一整天的工作。

Curtis388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卯時大腸經養生
卯時,0500---0700,大腸經

早晨0500---0700是排便時間,這是人體氣機的自然走法;肺與大腸相表裡,當排便不順、大便變細時或其他問題時,實際是「氣」出了問題。如便秘,真正的危險在於有可能造成心臟病,中醫問診非常強調問病患大小便的情形,實際是在問心肺功能。


大腸經起於食指的尖部,循行於大拇指及食指之間,並沿著前臂側部及上臂外側前緣,直走至肩峰(肩部上方),在此,經脈分為兩條支脈,其一進入體內及肺,經過橫膈膜,與大腸相接。另一支脈在體外經頸及面頰,進入下齒及牙床部位,並繞過上唇,交過另一端及鼻側。

大腸經的失調會引致與大腸功能有關的病症如腹痛、腹部脹氣、腸鳴、泄瀉、便秘、痢疾、痔瘡等。此外,由於大腸經經過口腔及鼻,因此牙痛、流清涕、流鼻血、口乾、喉痛,循經部位的疼痛或熱腫等病症都可能顯示了大腸經出現問題,其他如眼球泛黃,脖子肩部酸痛,皮膚過敏等症狀。

大腸上接小腸,下通肛門。它接納小腸輸送下來的食糜,吸收其中的水分和營養物質後,把糟粕形成糞便,最後從肛門排出體外。糟粕在大腸內的傳導,一方面與大腸本身的運作有關,另外也依賴胃的降濁、肺的肅降及腎的氣化功能;這些臟腑病變都可使之失常。大腸有病,表現有腹痛、腸鳴和腹瀉等。有時候,由於體內「熱」盛,大腸津液乾涸,就會出現便秘。

Curtis388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寅時肺經養生
寅時,0300---0500,肺經

肺,黃帝內經:「相傅之官」,相傅是指皇帝的老師,從人體本身來看,位置高於心臟的器官就是肺,而心為君主之官,位置高於君主。人體之氣機是從肺經開始,肺經主一身之氣,主治節,0300---0500,人體氣血重新分配,而此時人應睡的最沉,若此時會醒來,就說明氣血不足。


肺經起於身體中部,並向下走,與大腸相聯,繞轉後,經過橫隔膜及肺,與相接,經脈從腋下分出,向下走沿著手臂側,經過肘窩(肘部摺位),及至腕部,並走在腕動脈血管之上,從手拇指分出,另一支脈則從腕後分出,並於食指尖,與大腸經相接。

「肺主氣,司呼吸」,中醫認為肺主一身之氣,負責管理呼吸活動。肺是「氣」之交換地方。吸氣時,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氣」,並往下輸送,與其他氣結合而成「宗氣」。呼氣時,肺則排出體內的濁氣。肺的呼吸正常,則氣道暢順,呼吸均勻調和。若肺功能失調,則呼吸功能減弱,從而影響氣的生成,並引致氣虛等症狀。肺主一身之氣,故肺氣虛時可見體倦無力、氣短懶言、自汗等氣虛的症狀。

「肺主宣發和肅降」,中醫認為肺有宣發和肅降的作用,宣發是指升發和發散的意思,而肅降則指清肅和下降的意思。肺的宣發特性可表現為將濁氣發散並排出體外,亦可表現為將津液及水穀精微散布全身,達至皮毛。此外,透過汗液分泌的調節,肺將衛氣宣發至體表﹝中醫稱為皮毛或腠理﹞。如外邪犯肺,肺氣失宣,可引起氣滯胸悶、咳喘等症狀。如病邪犯肺,則可使其肅降功能失常,引起咳喘或水濕停留、尿少、水腫等症。

Curtis388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丑時肝經養生
丑時,0100---0300,肝經

丑時走肝經養肝血,肝是在人體右邊,但中醫卻說「左肝右肺」?肝氣主升發,又因左邊主升、右邊主降之故。若整天無精神,就是生發出問題,有可能是冬天腎精藏不住。若頭疼,醫生會說肝陽上亢,表示陽氣一直往上走,但收斂及下降功能出問題;故要將人體氣機調到升中有降、降中有升是最難的。

肝經起於足大趾的上部,並沿著腳的上部,再經過內踝(內腳眼),一直向上循行於下腿及大腿的內側,直至股部內側。再繞過陰部,進入小腹,並在腹部向上走,在胸脅部與肝及膽連接。經絡繼續上行,並沿著喉嚨,與眼部聯繫,後出於前額,直達頭之巔頂。肝經其中一個支脈從眼部向內走,下行至面頰部,並在唇的內部環繞行走。另一支脈則從肝開始,通過橫膈膜,向上流注於肺,最後與肺經相連接,並完成十二經脈的循環。

「肝主疏泄」,中醫認為肝主疏通及宣泄,有著疏泄全身氣、血、津液的作用,以確保其運行暢達。肝的疏泄作用可表現為以下三方面的功能。

「調暢氣機」,氣機指氣的升降出入之運行。透過肝的疏泄功能,肝維持了全身氣機即氣的運行的流暢。事實上,人體臟腑及經絡等活動健康全賴氣機的流暢,亦即依賴著肝的調暢功能。若肝的功能失調,則氣機會受阻,從而引致身體機能失調。嚴重的話,甚至會影響其他健康問題。

Curtis388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子時膽經養生
子時,2300---0100,膽經

子時應該要睡覺來養生機,子時是「一陽初生」,黃帝內經:「凡十一藏皆取決於膽」,通常晚上八、九點時就很睏想睡,可是夜裏11點卻反而較清醒,就是「一陽初生」之故。

膽主要負責貯存和分泌膽汁,透過肝的疏泄作用,膽汁便能注入小腸,以助食物的消化與吸收。肝對膽的健康非常重要。若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則膽汁生成充足,排泄暢達,脾胃運化功能也健旺。若肝的功能失常,膽汁的分泌、排泄便會受到障礙,從而影響食物的消化功能。此外膽腑的疾病亦常引致黃疸的症狀如目黃、皮膚黃等,這些症狀正是膽汁外溢肌膚所致。

膽主決斷,並與身體的勇氣有關。因此,對一些神志的疾病如膽怯、易驚等,中醫常從膽論治。當我們疲勞時喜手臂高舉,就是伸拉膽經以振陽氣的動作,打哈欠後較有精神,也是膽氣生發之現象。當難做決定時,經常會做抓頭的動作,抓的地方正好是膽經經過之處,故抓頭就是刺激膽經來幫助決斷。


膽經起於眼外角,其經脈主要分為兩條路線。其中一條支脈在體外行走,並前後交錯地循行於頭部兩側,繞過耳後方,行至肩部上方,再沿著胸腹的側部,一直循行至盆骨旁。另一支脈則進入面頰內,並在體內向下行,通過頸項及胸部,直達於膽,與聯繫。然後經脈繼續向下走,出於小腹,與其他支脈聯繫。盆骨支脈則繼續向下走,循著大腿及小腿側部,再沿著腳面,直達足第四趾尖,另一小支脈則離開本經,行至足大趾與肝經連繫。

Curtis388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十二時辰養生法
一天有12時辰,每一時辰2小時

 

子時,2300---0100,膽經
丑時,0100---0300,肝經
寅時,0300---0500,肺經
卯時,0500---0700,大腸經
辰時,0700---0900,胃經
巳時,0900---1100,脾經
午時,1100---1300,心經

Curtis388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四氣調神養生法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大自然磁場轉換週期:
謂「候」,黃帝內經:「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這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來劃分,就是以陽曆來劃分;每5天磁場就會有變化,每15天就有明顯的轉變,即「節氣」,一年有24節氣;每6個節或氣等於一季(三個月),即「春夏秋冬」;每4季等於一年,即「歲」。所以「人」的情緒及行為要跟上這個變化,才能正確養生,即所謂「天人合一」。

東:木、仁、肝、膽、春季、主生發
南:火、禮、心、小腸、夏季、主疏佈
西:金、義、肺、大腸、秋季、主收斂
北:水、智、腎、膀胱、冬季、主收藏
中:土、信、脾、胃、每季的第三月份、主運化、即木火金水間的轉化

Curtis388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養生與食物的味道

 

五行關係:

木:肝、膽、『酸』、筋

火:心、小腸、『苦』、血脈

土:脾、胃、『甘』、肉

金:肺、大腸、『辛』、氣

水:腎、膀胱、『鹹』、骨

 

酸走筋:

Curtis388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 3